期刊简介

  《家庭中医药》 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、普及中医药知识、增进大众健康为己任,以家庭生活为中心,宣传介绍中医药在防病治病、食疗养生、保健长寿等方面的经验与常识,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深入浅出、方便、易学、有效的中医药知识和切实可行的中医药方法。具有科学性、实用性、可读性和收藏价值,深受读者欢迎。


点击详情 >

主管单位: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主办单位: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

出版部门: 《家庭中医药杂志》编辑部

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: ISSN 1005-3743

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: CN 11-3379/R

邮发代号: 82-654

出版周期 月刊

创刊时间 1993

出版地区 北京

出版地区 北京

订购价格 244.00

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

电子信箱: mlunwen@163.com或mlunwen@126.com

首页>家庭中医药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家庭中医药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  • 主办单位: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
  • 国际刊号:1005-3743
  • 国内刊号:11-3379/R
  •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期刊收录:国家图书馆馆藏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知网收录(中), 维普收录(中)
家庭中医药杂志2003年第3期文章
  • 病毒性角膜炎治验

    病毒性角膜炎为眼科疑难重症,临床治疗颇为棘手,故多预后不良.笔者从事眼科临床30余年,对于此病十分重视,经历数百例患者的临床观察,总结出一套良效验方,供参考.......

    作者:张世红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防感冒不用药

    冬春季节,患感冒的很多.对于普通感冒来说,不用药也可防治,且简单方便.1、搓手搓手可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脉,增强上呼吸道抵御感冒病毒的免疫功能.......

    作者:余庆兰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糖尿病性肾病的饮食保健

   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,现已成为糖尿病重要的致死因素之一.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,但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查则有助确诊.比如,在半年内,连续3次检测到尿蛋白量在20~200微克/分,即可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.轻症者可蛋白尿持续数年而肾功能保持正常;重者则病情迅速恶化,会出现浮肿、高血压、严重蛋白尿、低蛋白血症,并出现肾病综合征,直至发生尿毒症.......

    作者:蒲略和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何特点

    在诸多心脏疾病中,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的是冠心病.冠心病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的原因,那么,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有何特点呢?近年来医学家研究一致认为是三个字:高、隐、难.......

    作者:郑青前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小儿咳嗽治疗四法

    1、风热咳嗽症状:发热、流涕、咳嗽,喉中痰鸣,吐黄痰,日重夜轻,小便黄赤,大便干燥,脉象浮数,舌红苔厚腻,指纹红紫.治则:清肺、化痰、止咳.方名:鱼蛤石花汤(临床方).......

    作者:马荫笃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郭玉诊手

    汉朝和帝时,四川广汉有个名医叫郭玉,在朝中作太医丞,治病屡治屡验.和帝有意亲自试试他的本领.一天,他挑了位侍臣,这人的手娇小、柔嫩,和宫女很相似.和帝让这位侍臣的右手和宫女的左手一起伸在帷幕外,只说里面是一个人,召郭玉来诊病,自己在一旁观看.......

    作者:徐栋华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中医药在新加坡(下)

    在新加坡药物管理部门--卫生科学局的小黄陪同下,我们参观了当地的传统药铺和现代化的药店,尤其是余仁生药店给我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.......

    作者:王谦;傅京华;张瑞贤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察形观色辨药质

    随着自我防病及保健意识的增强,人们身边总要备上一些药品或保健品.可时间一长,一些没有标明有效期的中药制剂是否还能用呢?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察形观色的方法,认定久放的中药能否继续使用.......

    作者:邵婧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远离过敏原慎选脱敏药

    皮肤过敏一般表现为局部红肿、瘙痒,荨麻疹病人还可出现发热、腹部不适或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全身反应症状.过敏反应是一种在过敏原刺激下发生的免疫反应,与个体体质有密切关系,亦称变态反应.......

    作者:倪青 刊期: 2003- 03

  • 长期服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吗?

    据文献报道,约有60%左右接受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人,血压控制不够理想,舒张压仍达12.0~14.5千帕(90~109毫米汞柱),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人数比例较低.究其原因,并非是降压药物的效果不好,而是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按照医生要求规律性地服用降压药,或是经常随心所欲地更换降压药所造成的.他们的服药方法是,血压高了就服药,一旦血压降低了便停用;或是一种降压药用了一段时间,不顾效果如何又想换种新药......

    作者:陈继培 刊期: 2003- 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