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简介

  《家庭中医药》 以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、普及中医药知识、增进大众健康为己任,以家庭生活为中心,宣传介绍中医药在防病治病、食疗养生、保健长寿等方面的经验与常识,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深入浅出、方便、易学、有效的中医药知识和切实可行的中医药方法。具有科学性、实用性、可读性和收藏价值,深受读者欢迎。


点击详情 >

主管单位: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
主办单位: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

出版部门: 《家庭中医药杂志》编辑部

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: ISSN 1005-3743

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: CN 11-3379/R

邮发代号: 82-654

出版周期 月刊

创刊时间 1993

出版地区 北京

出版地区 北京

订购价格 244.00

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

电子信箱: mlunwen@163.com或mlunwen@126.com

首页>家庭中医药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家庭中医药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国家中医药管理局
  • 主办单位: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
  • 国际刊号:1005-3743
  • 国内刊号:11-3379/R
  •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期刊收录:国家图书馆馆藏, 上海图书馆馆藏, 知网收录(中), 维普收录(中)
家庭中医药杂志2013年第11期文章
  • 慢性阻塞性肺病食疗四例

    慢性阻塞性肺病,是慢性呼吸道疾病的统称(如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、肺气肿和肺脓肿等).这类病多于秋冬季发作或复发,主要有“咳(咳嗽)、痰(咯痰)、喘(哮喘)、炎(炎症)”四大症状,根治困难.如过多使用药物治疗不仅副作用大,而且花费多,疗效不显.为此,笔者就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食疗介绍如下,供参考.......

    作者:陈金伟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珍珠末——明目安神,护肤美颜

   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、工作压力大、生活睡眠不规律,再加上日常的空气污染及强烈的紫外线,都会导致我们的肌肤受到严重的侵害,黑色素沉着,肤色变黑,色斑增多,让我们脆弱的肌肤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严酷的“黑色考验”.珍珠,自古以来就是名贵药材,美容佳品,已经流传了2000余年,长盛不衰.历代19部药物典籍上都明确记载了珍珠的功效.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珍珠味咸,甘寒无毒.镇心点目.涂面,令人润泽好颜色.涂手足,去......

    作者:知书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王孟英治痰(续)

    三、治“痰”要机动灵活王氏治痰,重在清涤,盖“欲清气道之邪,必先去其邪所依附之痰”.所用清热蠲痰、肃肺涤痰、顺气蠲痰、通络蠲痰、开痰舒郁、展气开结、行水蠲痰、清涤伏痰、养液开痰、熄风化饮等,得力于枢机气化,清之、展之、泄之、降之,但与舒展气机,调其愆而使之不愆,俾一身治节之令,逆升之火,逗留之浊,郁遏之热,凝滞之痰,咸得下趋,痰行热降,而诸恙自瘳矣.......

    作者:贾佩琰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『金针一拨日当空』——金针拨障术的前世今生

    在革命军事博物馆里,珍藏着一份毛泽东主席的手迹,上面写着鲁迅先生的一首诗:“岂有豪情似旧时,花开花落两由之,何期泪洒江南雨,又为斯民哭健儿.”这份手迹的字体和平常我们熟悉的主席字体不太相像,然而这幅手迹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——这是现存唯一的一份毛泽东主席“盲写”的真迹.......

    作者:容成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四诊似镜

    考古学家发现,在石器时代,原始人把一种叫做曜石的石头磨平,可以照人,这就是早的石镜.传说女娲补天时,也曾制作石镜.《国策》载“窥镜而自视”,距今已有2400余年.据考证,第一面铜镜是在公元前1800年问世的.晋代医学家葛洪在《西京杂记》中记载:公元前206年,秦朝灭亡,刘邦进入咸阳宫,见一块方镜,“广四尺,高五尺九寸,表里有明.人直来照之,景则倒见.”......

    作者:姜厚德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李时珍的故事(十一)——临症用药如鼓之应桴

    嘉靖十六年(公元1537年),李时珍20岁.新婚不久便害了一场重病.起病初只是感冒咳嗽,但由于调理不当,又自恃年轻且懂医药之理,夫妻生活也没有注意节制,病情便日益加重,每晚高烧过后还盗汗不止.这种病,就是中医内科杂病范畴的“骨蒸”病.所谓骨蒸,即是形容阴虚潮热的热,自里透发而出.“骨”,表示深层;“蒸”,意为熏蒸.这种热症,每兼盗汗,是肺痨病的主症之一.......

    作者:周彭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进补为什么会不见效

    老年人、平时体质较弱或病后体虚者,常想通过进补(药补与食补)以增强体质.然而其中不少人在进补已有相当一段时间后(1~2个月),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,甚至还出现了不良反应.这是什么原因呢?遇到这种情况是停止进补,还是继续进补呢?笔者认为,凡遇此种情况,就应认真检查一下自己进补的全过程,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,然后针对主要症结进行调整.......

    作者:孙清廉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秋冬交替如何清除体内余热

    秋冬交替时节,天气逐渐转寒,一些体质较弱的人往往会通过多吃一些温性的食物、穿着较厚的衣服来祛寒保暖.但有些人却会出现口唇干裂、咽喉肿痛、咳嗽气喘等不适症状.中医专家指出,秋冬交替时节,体表的阳气逐渐向内收敛,人体燥邪伏在体内,余热还没有清除干净,此时进食过多的辛辣温热食物,易产生内热,难以排出体外,再受寒邪,就形成了“寒包火”,寒包于外,热郁于内,可见哮喘、久咳、失音、咽痛、齿龈肿痛、烦躁、口臭、......

    作者:王炎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说说民间谚语,悟出养生之道(四)——冬

    “立冬补冬.”“药补不如食补.”“冬令进补,来年打虎.”立冬这天,人们有以不同方式进补的习俗,认为只有这样,到了寒冷的冬天,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.“冬天的萝卜,夏天的姜.”“冬天多吃萝卜少吃药.”冬季人的阳气向里入内,收敛蛰伏,《内经》曰:“冬三月,此为闭藏.水冰地坼,勿扰乎阳……使志若伏若匿……无泄皮肤……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.”......

    作者:贾佩琰 刊期: 2013- 11

  • 顺着来的养生哲学

    今年夏天,我的生活起了很重要的变化.在这之前,我嗜吃冷饮,喜欢吃生冷的冰西瓜.解渴时,我宁愿喝冰开水,决不喝热开水.但这个夏天,我开始不能吃这些东西了,并且要喝热茶和温开水.常温的西瓜也不能多吃,否则身体会明显不舒服.......

    作者:俞祥波 刊期: 2013- 11